張苡絃講座:在世界地圖裡看見人

旅行的意義?
做自己:找自己、跟自己相處
熱血:人生就該精彩
後悔: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
 
 
李輝義紀念圖書館於3月21日舉辦三十週年慶活動第一場人文講座,邀請到人助旅行家張苡絃講師,帶大家用一個全新的尺度來看待台灣對待世界的態度,以及旅行這件事情的意義。透過講師的演說讓每個人的心靈帶到一個不同的時空,讓每個人經歷真正所謂的全球化。
 
 
張老師分享親身經歷的故事張老師分享親身經歷的故事張老師由自身透過旅行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分享到旅行分為幾個類型,人們慢慢從以前觀光客的層次提升到自助旅行,再漸漸發展到最新流行的人助旅行(跟當地人一起生活)的層次,透過社群網路的發展將人們的距離拉到近乎零度分帶,我們跟陌生人原來只有幾個人的距離,原來這個世界有許多美好的一面,有許多資源是可以共享的,原來人與人之間真正的距離來自我們的內心,只要打開心胸,跨出自己的窠臼,人生會有這麼多的可能。
 
講師也表示我們從小被教育到所謂的外國人,指的單單只是白人,我們會把黑人稱為黑人、日本人稱為日本人、韓國人稱為韓國人,菲律賓人、越南人...等東南亞國家的人則被歸類為外勞,對於中東國家的人總是有那邊的人都是恐怖份子的刻板印象;非洲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為何媽媽說飯沒吃完會被送到這個地方?我們是不是已經將一些地方先入為主的設限了?.....從這裡可以看出我們還是有許多歧視的思想成分,我們看起來很有文化智商,骨子裡卻是無法接受外來的文化,讓身為台灣人的我們看到很多自身國際化的矛盾。
 

講座現場講座現場張苡絃表示真正的國際化在於內心真正的接受對方,不管對方的膚色、語言、文化習慣,也強調台灣應該從競爭型的國際觀轉變成能夠對世界保持好奇與關懷的態度,能夠不卑不亢的和不同文化互動的想法,這才是真正的國際觀,講師也具體的提出方法,例如我們對待外國人時,對話可以從:「你們美國人是不是很喜歡吃漢堡?」轉變成 「嘿 Herny ,你喜歡吃漢堡嗎?」,這樣的對話會讓對方覺得自己是個體,是被尊重的,而不是背負著整個國家的包袱讓對方覺得不受尊重。在這個多元的世界中,我們已經很難區分我們
真正的身份是屬於哪個國家、哪個文化的,唯有真正敞開心胸,學習尊重每個生命,才是真正的“國際化”。
 
演講結束時聽眾們也踴躍發問,葉建麟表示聽了演講受到很多的衝擊,想要躍躍欲試卻不知如何跨出第一步,講師也實際地分享了做法,並舉沙發衝浪(Couchsurfing)這個網站為例,現場透過網路就查詢到對方欲前往的國家當地能夠提供免費住宿的人士名單,讓我們驚呼,這個世界的距離竟是如此的靠近。
 
聽眾們踴躍發問聽眾們踴躍發問
 
 
 
 
 
 
 
 
 
 
 
 
 
 
 
 
活動剪影: